在传统的陶瓷坯体中,只有特殊的高档陶瓷白坯才有可能引入这两种成分。另外,它们还可用于电绝缘瓷,特别在块滑石质瓷的配方中可以引入Ba0或Sr0的组份,用以提高其介电、电阻等电学性能。这是因为Ba2 、Sr2 离子的离子半径较大、离子电荷低,可赋予陶瓷坯体较好的电绝缘性能(提高电阻)以及低的介电损耗等。
在陶瓷坯体中引入氧化钡、氧化锶组份,除了改善其电学性能外,还可改善工艺性能。比如可使坯体具有较好的透明度,赋予坯体高白度。相对而言,氧化锶更适合用于陶瓷坯体。这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:
(1)含碳酸锶的陶瓷坯体所引起的针孔或气泡要少于含碳酸镁、碳酸钙、碳酸钡的陶瓷坯体。这是因为碳酸锶容易分解,分解温度较低(1340℃),而碳酸钡的分解温度高(1450℃),比较稳定。因此,在陶瓷坯体融合封闭之前,碳酸锶已分解掉内部的二氧化碳气体,而碳酸钡则还没有分解或完全分解,当进一步提高温度时,含碳酸钡的陶瓷坯体很容易出现针孔或气泡。碳酸镁、碳酸钙虽然不存在分解温度高的问题,但它们短性性能突出,特别是碳酸钙,而碳酸锶相对来说要长性一些,在高温情况下,其玻璃相不致粘度下降过低而过烧起泡。
(2)氧化锶赋予陶瓷坯体较高的耐磨性与坚韧性,而加入氧化钡的陶瓷坯体常常脆性增加,变得易碎。
(3)氧化锶赋予陶瓷坯体较高的白度,这是因为碳酸锶的成分中铁质等杂质含量少,而碳酸钡常常含有较多的铁质。
(4)氧化锶使陶瓷坯体的瓷化收缩率小,可以使坯体的变形率低。
相关建材词条解释:
坯体
陶土,制陶工艺中未经烧制前的器件物件。在制作过程当中常需要,在陶瓷烧制前对坯体需要进行储藏/或预行干燥。对温度湿度都有一定要求。同时也直接影响到陶瓷烧制,及后续工序,及产品品质质量。
陶瓷
陶瓷[1]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。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-2000年(新石器时代)就发明了陶器。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、氮化物、硼化物和碳化物等。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、氧化铝、高岭土等。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,但可塑性较差。除了在食器、装饰的使用上,在科学、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。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。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,常温遇水可塑,微干可雕,全干可磨;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;烧至1230度则瓷化,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。其用法之弹性,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。[2]
碳酸锶
碳酸锶化学式SrCO3分子量147.63熔点1497℃外观:白色粉末溶解性:不溶于水,微溶于含二氧化碳的水和铵盐溶液。加热至900℃分解成氧化锶和二氧化碳,溶于稀盐酸和稀硝酸并放出二氧化碳。用途:用作电子元件材料、光谱试剂、烟火材料、制彩虹玻璃和其它锶盐的制备。毒性:吸入锶化合物粉尘,能引起两肺中等度弥漫性间质改变。最高容许浓度为6mg/m3.工作时应戴口罩以保护呼吸器官.如同时有氨和无机酸排人空气时,宜用B型过滤防毒面具,以防止吸入锶化合物的粉尘.
碳酸锶、碳酸钡在陶瓷胚体 釉料中的作用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0 条相关评论